太原:古建今朝待重生
【世界晉商網訊】太原市歷史民居和文保單位修復進行時
古建築,承載著一座城市的歷史記憶,是時代變遷的見證者。太原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有156處,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古建築大都年久失修,瀕臨坍塌。
連日來,記者走訪瞭其中幾處太原市文物保護單位,破敗的墻體、叢生的雜草、凌亂的庭院……這些如珍珠般散落在民間的古建築早已失去瞭往日的光澤,隻留下繁華過後的沒落與淒涼。
古建築該何去何從,成為長期以來縈繞在政府與百姓心頭的困惑。今年,太原市結合大規模城建,啟動瞭歷史民居和文物保護單位修復工作,古建築終將迎來新生命……
破損·荒廢
直面古建境況令人擔憂
8月1日,記者來到萬壽宮基督教堂。遠遠地看見教堂外圍已經搭上瞭腳手架,工人師傅正進進出出地忙碌著。
走近看,萬壽宮基督教堂平面呈“T”字形,外觀以西方建築手法為主,夾雜著一些中式建築形式,是一處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築。教堂的主體結構保存完整,灰色外墻上雕刻的精美圖案清晰可見,但墻皮有數處明顯脫落,甚至一些地方已經出現瞭深深的裂縫。走進教堂內部,原本寬敞的大廳被居民用私搭的隔斷分成好幾戶,每傢每戶還安裝瞭頂棚,給教堂內部結構造成一定的破壞。
負責在這裡維修的山西省古建工程有限公司負責人高明武指著碼放在地上的一摞剛從房頂上卸下來的磚頭對記者說,他們現在的工作就是對主體房頂的磚頭按照原先的模樣進行打磨。由於沒有教堂原貌的照片,所以恢復工作也隻能依據老住戶的記憶和口述,這是目前面臨的最大困難。
距離教堂200米是皇廟,清代又稱萬壽宮,於明洪武三年所建,是舊時逢新帝登基、萬壽節、元旦、國喪供皇子、皇孫和地方文武百官朝賀、祭祀的場所。據悉,國內除北京有太廟外,各省會現存皇廟建制的僅有太原這一孤例,這也是目前全國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明代皇傢地方建築。然而穿過銹跡斑斑的大門、雜草叢生的院落,如今的皇廟已盡失瞭往日皇傢的華麗與威儀。廟前的照壁裸露著破敗的土墻,隻在墻角的位置尚留有小部分的黃色琉璃。據附近的老居民說,原先照壁上有數條大型的琉璃團龍,氣勢逼人,栩栩如生,如今業已蕩然無存。
記者從有關部門瞭解到,由於年久失修,以及不同時期人為因素的破壞,目前太原市文物保護單位中大部分的古建築主體結構雖保存完整,但外墻、磚雕等都已損壞,還有一部分古建築的房梁、地基等關鍵部位損壞嚴重,急需修繕。
修復·保護
挽救古建,行動刻不容緩
當記者問起為何這麼多年都沒有對古建築進行修繕時,太原市房管局房管處處長劉宏偉表示:“資金短缺是最大的難題。”
由房管局負責的老城區直管公房文物點有37處,由於常年失修有些甚至成為危房。由於房管局不具備文物修繕的資質,又沒有專業的技術隊伍以及專用的資金,所以修繕工作一直無法展開。“古建築的保護不僅僅是一次性修繕那麼簡單,修完後,還要經營管理以及日常維護,所以經費的投入是長期的。不僅如此,把居住在此的老百姓遷出去,給他們安置住房也需要很大的一筆費用。”劉宏偉說,居住在古建築內的直管公房住戶都為中低收入傢庭,老一代人沒有多少積蓄,年輕人又嫌居住條件差,寧願花錢出去住,也不願意把錢用在維修老房子上。
今年,太原市對古建築的保護修復給予瞭高度重視,希望通過此舉能更深一步挖掘城市的歷史文化內涵,提升其文化價值,打造歷史名城。
根據市政府的要求,在此次修復保護工作中,首要任務是嚴格控制歷史民居和文物保護單位現狀不再被破壞。市房管局主要負責疏導搬遷歷史民居和文物保護單位內及周邊建築的公產和私產住戶,並負責收回歷史民居和文物保護單位范圍內的公產和市屬單位房產。相關區政府則負責拆除歷史民居和文物保護單位內及周邊的臨時建築。修復工作以現有遺存的風格(明、清、民國)確定所在院落的建築風格;如果沒有遺存,將按照建築所處時代的風格進行修復。整個修復過程將采用舊部件進行修復,體現“修舊如舊”。
記者從太原市房管局瞭解到,第一批修復涉及的文物點有18個,集中在城市中心區,動遷工作6月份開始,目前部分文物點已經開始修繕。與此同時,房管局又對11傢位置較為偏遠的文物點開始瞭摸底調查工作,將在第一批文物點修復掃尾時啟動修復工作。
搬遷·改善如何申請註冊商標台中
告別古建台中商標註冊類別,老居民迎來新生活
長期以來,太原市不少歷史民居和文物保護單位內都有市民居住。由於年代久遠,房屋老舊,有些已經成瞭危房,直接威脅到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8月2日,記者走進關帝廟,到處是搬遷以後的狼藉。關帝廟位於西校尉營北端西側,建於元代,現存正殿、鐘鼓樓、寢宮等殿堂。走進廟內,原先的院落構造已不復存在,全部被一傢一戶的住戶給填滿瞭,隻在抬頭的時候能看到廟宇屋簷坍塌的一角。屋簷是淡藍色的磚瓦,上面雕刻著精細的小龍,無不顯示出當時工藝的精湛,而屋頂上長出的幾縷荒草又給廟宇增添瞭幾分淒涼。
據柳巷房管所副所長趙容美介紹,關帝廟裡住有36戶直管公房的居民,已全部搬遷出去,前一天剛斷瞭電,下一步將開始拆遷。置身其中,因煙熏而發黑的墻壁、腐蝕嚴重的木柱子、凹凸不平的地面、昏暗的光線,老宅子散發著一股腐朽的氣息。趙容美告訴記者,這裡的古建築損毀得特別嚴重。特別是一到汛期,就怕房子塌瞭出事故,所以房屋破損嚴重的老住戶一到汛期就得安排到別的地方臨時過渡。
38歲的武政星就出生在這裡,而父母更是在這裡住瞭50多年。來到武政星一傢原先住過的小屋,面積不足30平方米,父母加上五個兄弟姐妹,七口人就擠在這一間屋裡過瞭幾十年。
進到傢裡,記者看到墻壁上貼瞭許多塑料佈。武政星說,因為房子老化嚴重,地基不好返潮,墻上總是會出現黴斑。“不僅如此,傢裡沒有自來水、煤氣、暖氣,就連上個廁所都要跑到很遠的地方。雨一大屋頂就會漏。一個月前,我們搬到瞭政府給安排的西華苑,面積有近70平方米,不僅水、熱、氣的問題解決瞭,還給做瞭簡單的裝修,搬進去直接就能住,自己才掏瞭4萬多塊錢。”
武政星說,居民們跟古建築在一起生活的時間長瞭,都有瞭非常深厚的感情。大傢也都希望這些瀕危的古建築能得到很好的修復,它們的“生命”能夠更好地延續。
本報記者 丁園
已同步至admin的微博
台灣註冊商標
AUGI SPORTS|重機車靴|重機車靴推薦|重機專用車靴|重機防摔鞋|重機防摔鞋推薦|重機防摔鞋
AUGI SPORTS|augisports|racing boots|urban boots|motorcycle boots